找到相关内容2727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心智的培养

    一定能够断除它。包括证到阿罗汉的人,他为什么要断习气,断尘沙惑和无明惑,也是在这地方。因为他已经有了这一艏无漏的法船,永不沉的船,所以过去的业,不会让他再沉沦三涂了,不会让他再受生死轮回,指得就是造层...

    道隆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6303095482.html
  • 法界缘起论

    的果报称为“总报”。   由此,佛教又引出了有漏果和无漏果、正报和依报等不同的说法。漏,意为由烦恼业因而流传生死。有漏,即导致生死流转的一切法;无漏,即断除三界烦恼、超越生死轮回的一切法。佛教认为,...的创立与发展”中已有专述,这里我们仅对“业感”作些说明。所谓“业感缘起”就是将世间的一切现象和有情众生的生死流转,都视为由众生的业因相感而缘生。“业”,梵文Karma的意译,音译为“羯磨”,泛指一切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55195628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

    佛性)从理论上会通起来,从而把成佛从对外在的宇宙实相的体认转为对自身本性的证悟,更突出了众生的自性自度。特别是竺道生强调“无我本无生死中我,非不有佛性我也”,既使佛性常住而又不违背印度佛教的“无我说”之精神,同时又使传统的“神不灭论”披上了佛教思辨的外衣而获得了新的理论形式,并成为生死轮回的主体。竺道生倡导的“众生皆有佛性,顿悟即得成佛”的佛性论思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盛行于中土,成为中国佛教中最深人人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25996040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

    为何是苦?因为人类的无明与贪欲,造下了种种“业”,依业受报,由此轮转“三世”,受生老病死种种苦。解脱是否可能?回答是肯定的。因为出家修道,证无上菩提,就能消除无明与贪欲之“业”,从而获得超脱生死轮回的...的修行就能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。显然,“无我论”与轮回报应观念存在着内在的矛盾:“若无实我,谁能造业?淮受果耶?……我若实无,谁于生死轮回诸趣,谁复厌苦求趣涅盘?”针对这个问题,部派佛教即开始作出各种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0096044.html
  • 圣一法师:普门品闻记

    开佛知见,不要开众生知见。开众生知见,是非人我就无有了期,轮回生死受无量苦。如来觉知我们人人都有佛知佛见。为什么不开佛知佛见呢?若开了佛知佛见就能见佛的境界,无量珍宝不求自得。所以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...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。那时候,既开了佛知见,见诸法实相;有什么办法如来不授记你当来成佛呢?   佛说法华经是想一切众生皆成佛道,不想我们受生死轮回之苦,不想我们做声闻缘觉住在化城里面;故佛开权显实,...

    圣一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1496090.html
  • 回鹘文《陶师本生》及其特点

    佛本生故事,梵文、巴利文均作Jātaka,记述的是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行业。古代印度相信生死轮回。不论人或动物,只要降生,就必有所为,或善或恶,不出二途。有因即有果,这就决定了它们转生的好坏。如此轮回,永不止息。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,只是一个菩萨,未跳出轮回的圈子,故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转生,才能成佛。[7]1 今天所知的回鹘文佛本生文献不少,《陶师本生》即为其中之一。但由于这些文献多为残片,缺少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22054397095.html
  • 北传佛教与中国素食文化:林伯谦

    指众生从贪爱衍生杀盗,以致经百千劫,常在生死轮回,不得解脱,故劝令修行务必止杀;此外卷八云:「是诸众生,求三摩提,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[26]。是五种辛,熟食发淫,生噉增恚,如是世界食辛之人,纵能宣说...》卷六云:   凡杀生者多为人食,人若不食,亦无杀事,是故食肉与杀同罪。 [22]   《入楞伽经.遮食肉品》云:   大慧!我观众生从无始来,食肉习故,贪着肉味,更相杀害,远离贤圣,受生死苦;...

    林伯谦

    北传佛教|中国素食文化|林伯谦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4/03/152033325625.html